“练拳十年,栽在屁股上?”当年师父一句点醒多少梦中人!
“尾闾不正,周身皆空!”三十多年前,师父第一次纠正我站桩时的姿势,这句话令我终身难忘。习武经年,我见过太多拳友苦练半生,却因尾闾(尾骨)一丝错位,劲力如沙塔般崩塌。拳友们,是否也曾困惑——明明动作标准,为何总觉得劲力涣散、下盘不稳?问题根源,往往就在这“敛臀”与“泛臀”的一字之差上!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一、屁股撅上天?你的拳架太拉垮!
站桩或做“单鞭”时,你是否不自觉地把臀部向后撅起?腰椎被强行拉出一个夸张的弧线,小腹却很松弛?呵呵!这就是“泛臀”!这种姿态看似“挺腰拔背”,实则是拳架崩塌的根源。
撅臀易导致腰椎过度前突,气血向下灌注双腿的通道被拦腰截断。尾闾(尾骨尖)也无法为周身劲力整合提供稳定支点。此时发劲,力量如泼水四溅,难以凝聚。
撅臀必然伴随重心后坐,膝盖被迫承受额外压力,长此以往,磨损与疼痛在所难免。而且下盘失根,轻推即晃,何谈“立地生根”?
《太极拳图说》:“尾闾一倒,全身皆倒。”尾闾不正,何谈中定?此乃拳病之首!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二、敛臀:尾闾中正藏机密
真正的“敛臀”,绝非刻意夹紧臀部肌肉!其本质是尾闾垂直向下松沉,如古钟之坠,引导腰椎自然舒展,小腹微微内收凝聚(丹田),骨盆如碗平托。此时脊柱如笔直畅通的河道,气血无阻,自然沉入脚底,脚掌如树根深扎大地。尾闾如定海神针,成为周身劲力聚合的轴心。内劲自脚而生,节节贯穿,最终通达指尖。
重心稳固沉于两脚之间,外力难撼。腰椎回归自然生理曲度,压力分散;膝盖负担大减,习拳更长久。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体悟“敛臀”?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几个有用的小方法
1. 靠墙自检:背靠墙站立,后脑、肩胛、臀部、脚跟轻触墙面。若后腰与墙间隙过大(可轻松塞入拳头),即是撅臀(泛臀)。调整至腰后仅余一掌自然厚度,即是尾闾中正、敛臀状态。
2. 如坐高凳:坐于高凳边缘,仅臀部前端着凳,体会尾骨垂直指向地面之感,小腹自然微收。此即“敛臀”之坐姿投影。
3. 意念引导:想象尾骨尖如一枚铜钱,轻柔垂向地面,而非向后翘起。同时,小腹丹田区域微微有内敛聚合之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鼎合网配资-鼎合网配资官网-配资炒股网站选择配资-炒股开户要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