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中,关羽的败亡并不意味着全军覆没,尽管大多数武将战死或投降,几乎没有人能幸免,但许多文官还是设法逃回了成都。马谡的四哥马良就是其中一位,在荆州失守后,他迅速返回成都,并随刘备一起参加了伐吴之战:“先主败绩于夷陵,良亦遇害。”
马良确实曾留在荆州辅佐关羽,而这一点可以通过他给诸葛亮写的一封信得到证实。在信中,他提到:“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这封信记录了他在荆州时的情形,证明了他忠诚于刘备和其事业。
《三国志》虽然简练、枯燥,但作为史实记录,我们仍需审视陈寿的某些表述。陈寿曾为魏晋官员,甚至在魏国之后归晋,他对于刘备的基业常带有不屑之意,用“蜀”这一字眼,显然并不完全客观。所以,今天我们更倾向于借助《三国演义》,这本书在荆州战事上提供了更多生动细节。
荆州战况逐渐不利,关羽最后被迫撤退到麦城,这一地方几乎接近益州的边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命令廖化从重围中杀出,前往上庸找刘封求援。
展开剩余78%在关平的掩护下,廖化成功突破包围,来到上庸。刘封和孟达早已知道关羽战败的消息,他们以三郡的防守为由,拒绝派兵增援。这一决定,直接导致了关羽在临沮小路被东吴伏兵俘虏。
关羽的失败常常被归咎于糜芳、傅士仁、刘封和孟达,似乎他们的投降和见死不救是关羽失去生路的根本原因。然而,也有人认为,关羽本有机会成功突围,最终却因为采纳了赵累的建议,固守麦城,失去了最佳逃脱时机。赵累的建议,无疑让关羽错失了那一线生机。
那么,赵累是否应该为关羽被俘而负责呢?毕竟,他在战斗中已经牺牲,也展现了不比糜芳和傅士仁逊色的勇气与骨气。如果将责任全都归咎于赵累,未免过于草率。
在临沮被俘的细节上,史书和小说的记载几乎完全一致。不过,这其中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当时刘备已经任命马超为左将军,并让他兼任临沮都督。那么,关羽是不是在马超的防区内被东吴伏兵捉拿呢?
事实上,当时临沮的东吴伏兵不仅仅有朱然和潘璋,还有其他将领的参与。如此多的吴军潜入马超的防区,事后刘备并未追责马超,而只对刘封处以杀刑,这让人不禁感到疑惑。
无论刘封和马超在关羽失败中负多大责任,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像廖化这样一位二流武将,都能够成功突围,跑到上庸去求援,那么关羽,作为当时的万人敌,若果断拼死逃向上庸或成都,岂会没有办法摆脱东吴的追击?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简单。尽管关羽在身上有伤,但伤势已接近痊愈,他与曹操麾下的猛将徐晃曾激战八十回合,未分胜负。徐晃虽然骄傲,但关羽也未曾尽全力。这一情形表明,关羽完全有能力击败追击者,甚至可以斩下敌将。
若关羽一心要逃,按照当时的战力水平,东吴将领几乎没有能力将其拦下。然而,关羽却未能像廖化一样成功突围,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人认为,廖化能够成功突围,因为他目标明确、行动果断,而关羽则因为目标更大,东吴诸将可能会联合起来,进行围堵,最终迫使关羽退回麦城。
不过,这一解释似乎站不住脚。突围的关键在于突如其来,关羽拥有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若他决定逃离,东吴的追兵应该很难追上他。再者,关羽也曾是万军之中斩颜良的英雄,怎会被几名敌军将领所困?
第二种解释是,关羽过于自信,不屑亲自求援。他相信自己坐守麦城,刘封和孟达定会派兵救援。然而,局势远没有他预期的那么乐观。关羽在麦城的兵力仅有五六百人,且大多带伤,能支撑多长时间呢?即使刘封和孟达全力而为,他们能带来多少援兵?
关羽熟知兵法,尤其是《孙子兵法》。他当时应该很清楚局势的严峻,最终还是决定采纳赵累的建议,固守麦城,等待救援。赵累建议他:“此处相近上庸,现有刘封、孟达在彼把守,可速差人往求救兵。若得这枝军马接济,以待川兵大至,军心自安矣。”
关羽的决定,部分源于他对荆州失陷的愤懑,也源于他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深厚信任。他相信,刘备和诸葛亮不会抛下荆州,必定会来救援,甚至可以帮助他收复江州。
然而,事实却是,刘备和诸葛亮并未如关羽所愿,在荆州战事上没有给予有效的支援。西川的发展成了他们的重点,荆州的失守似乎并未引起他们的足够关注。这让关羽深感失望,他在麦城等待了很久,救兵却始终未能到来。
最后,东吴完成了周密的部署,关羽的突围已经没有了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关羽的孤立无援愈发明显。无粮无援,他只得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尝试突围。然而,赤兔马已疲惫不堪,青龙偃月刀举不起,关羽在万般困境中,终于落入东吴的圈套。龙困浅滩,虎落平阳,英雄的悲凉谢幕,也成了难解的谜题。
如果关羽不听赵累的建议,而完全放弃反攻,他是否能像廖化一样成功逃脱?若他从荆州生还,刘备又会如何对待他?这些问题,依旧没有明确的答案。
发布于:天津市鼎合网配资-鼎合网配资官网-配资炒股网站选择配资-炒股开户要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