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进行工业和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因为工业不比其他,即便被西方严厉封锁,只要有庞大的市场和完善的供应链做支撑,那么国家总会走出阴霾,见到胜利的曙光。在这点上,中国就做得很好,且赢得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尊重。
俄卫星社援引俄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所长巴巴耶夫说法,称对于当前的俄罗斯而言,增长中俄贸易额已不再是优先任务,俄方正考虑增强中俄之间的工业协作能力。巴巴耶夫强调,中俄应在技术、资源和专业知识协同方面下功夫,让中俄生产的商品满足国内以及第三方市场。
巴巴耶夫的说法和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针对外国投资者的讲话精神高度契合(普京呼吁合作伙伴投资远东和北极)。它表明俄罗斯认识到了依赖石油、天然气、木材、煤炭等原材料出口带来的弊端,正想办法向中国合作伙伴学习,让国家经济从传统的追逐数量向寻求未来的高质量范式转变。
但牛姐认为,俄罗斯可能将问题想简单了。
首先,中俄国家层面的互动和投资肯定会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广大的中国私企需要进一步跟进。
因为私企不比国企和央企,它们首先考虑的是利润和生存风险,这与国企央企由政府背书形成了鲜明对比。举个例子,中国电动车企就很难在俄罗斯开建工厂,一旦大规模铺设产能,势必挤压俄燃油车企业的生存空间,导致中俄之间出现显性摩擦。
想要杜绝这一问题,就须俄罗斯向中国全面看齐,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问题是,俄罗斯缺乏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虚心向人请教的胸怀。俄方能做的就是通过提高汽车报废税,增加进口成本等手段迫使中企赴俄建厂,结果可想而知,企业宁可自我收缩,也不愿意将资本投入到一个不确定的市场当中。
其次,远东地广人稀,或不适合发展密集工业链。
要知道,远东占地超过600万平方公里,但常驻人口不过区区几百万人,北极人口更少。且不说发展工业需要庞大的劳动力,仅打通远东各城市之间的陆路交通,将货物运到莫斯科,就能让企业付出不菲的代价。所以说,做事情须得尊重实际,而不是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因为这通常会给自己和合作伙伴带来伤害。
重要的一点:俄罗斯有种被中国“扶着走”的感觉。
中国率先对俄罗斯公民施行入境免签证政策,让普京政府在感动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对中国做出正向回馈。因为互动从来是双向的,不可能剃头挑子一头热,中国对俄罗斯全面开放,而俄罗斯出于各种原因,依然和中国保持距离。
于中国而言,响应普京政府的呼吁扩大投资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中方会出于综合考虑,在投资的方向和投资的具体目标上进行重点筛选,而不是根据俄罗斯的意愿布局。比如中企会避开远东和北极方向,多在靠近莫斯科市方向建厂。
一来让中俄关系能够继续升温;二来试试俄罗斯的营商环境,看普京政府能否兑现对外资实施税收优惠的承诺;三来,加强中俄民间的往来,毕竟中国已经对俄免签,如果俄罗斯想要获得投资,那么就得给予中国老板和工人相对充分的自由度。
鼎合网配资-鼎合网配资官网-配资炒股网站选择配资-炒股开户要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