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凉山、贵州毕节等地施工工地遭遇洪涝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近期,河南南阳、甘肃白银等地又发生局地暴雨洪涝,造成野外建设工程施工人员群死群伤事件,暴露出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风险意识淡薄、防汛责任不落实、预警“叫应”不到位、转移避险不及时甚至“假应答、假转移”等突出问题,教训十分深刻。
案例一
四川凉山金阳“8.21”山洪灾害
2023年8月21日凌晨,四川凉山州金阳县芦稿林河流域受上游短时强降雨影响暴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将G4216线金阳至宁南段高速公路施工人员驻地冲毁,造成6人死亡、46人失联、21人受伤。
案例二
甘肃靖远突发山洪
2025年6月23日下午6时,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永新乡新泉村新泉沟发生山洪灾害,造成5人失联。
案例三
河南南阳西峡遭遇极端强降水
2025年6月30日21时至24时,河南南阳市西峡县太平镇、二郎坪镇遭遇短时极端强降雨,将一工地板房冲毁,造成5人死亡,3人失联。
以上群死群伤案例教训惨痛
汛期施工“致命漏洞”藏在哪儿?
来听专家解析
↓↓↓
加强外来人员管理
尽早融入当地灾害防控体系
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司长徐宪彪提醒,每年汛期都有外来人员因为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尤其是施工工地,人员密集,更容易发生集中的群死群伤。这是由于外来人员管理,存在以下两方面短板:
外来人员不了解当地情况,不清楚当地的致灾风险。
外来人员可能没有被纳入当地的灾害防控体系。
专家提醒,汛期针对外来人员,务必做好人员信息及人身安全管理,尽早融入当地灾害防控体系。
做好外来人员的信息管理,坚决做好转移避险,应转尽转,应转早转。
外来人员自身也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多关注预警信息,在当地通知转移时及时响应撤离。
一旦发现周围情况异常,不要犹豫,尽一切力量逃生。
营地选址提前评估风险
杜绝“假转移”
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司长吕红频提醒,施工营地选址前必须提前开展风险评估。严禁在行洪河道、泥石流易发区、低洼易涝区等危险区域设置营地。地方防汛指挥机构应详细掌握辖区内野外工地、营地位置及人员数量,加强实时动态管理。
在预警响应方面,预警叫应必须到点、到人,严格落实“四个一律”,即:
当雨量达到临灾预警阈值时,一律进行转移避险;
当发生险情异动时,一律进行转移避险;
当风险隐患不能准确预判时,一律进行转移避险;
特别是当晚上发生以上三种情形时,不等不拖,连夜一律进行转移避险。
此外,地方防汛指挥机构要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进行验证,杜绝“假转移”。对造成施工工地群死群伤的各类灾害事故,一律提级调查。
安全高于一切
严防“群死群伤”
7月9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清醒认识当前防汛救灾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充分认识做好施工工地安全防范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切实把防汛责任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工地、每一间工棚,牢牢守住不发生施工人员群死群伤的底线。
鼎合网配资-鼎合网配资官网-配资炒股网站选择配资-炒股开户要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