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的县域旅游正在重构暑期出行选择。黟县碧山村推出的 “跟着节气过日子” 农耕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挥锄头、磨豆腐的劳作中,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农耕智慧。2025 年夏天的 “小暑开秧门” 活动,吸引了上千个城市家庭前来,在稻田里体验插秧,在老宅中学习节气历法,用最朴素的方式实现 “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丰收”。
清晨的拜年山农场雾气未散,农艺师程老汉已经在田埂上演示插秧技巧:“左手握苗,右手分株,株距五寸,行距一尺 —— 这都是老辈传下的规矩,既保证通风,又能抗倒伏。” 孩子们穿着防水裤深一脚浅一脚地模仿,家长们则在一旁用手机记录,不时被泥土溅到脸上的表情逗笑。午后的 “农具博物馆” 里,程老汉的孙子用 3D 打印技术复制了传统秧马,让游客对比古今农具的设计智慧。这种 “老技艺 + 新解读” 的方式,让农耕文化有了当代表达。
展开剩余61%劳作后的美食带着土地的温度。碧山书局改造的餐厅推出 “节气餐桌”:小暑当天必吃的藕带炒虾米来自村前池塘,新麦磨制的面粉做成的粿子里包着山间野菜。最具仪式感的是 “打豆腐” 体验 —— 游客用传统石磨磨浆,再将豆浆倒入粗布过滤,最后用当地井水点卤。当亲手制作的豆腐脑配上徽州辣酱,孩子们纷纷表示 “比超市买的香十倍”。餐厅墙上的电子屏实时显示每种食材的 “碳足迹”,让游客直观理解 “本地食材更环保” 的道理。
住宿选择的 “碧山工销社民宿” 本身就是乡村活化的样本。由百年供销社改造的客房保留了木质货架,上面陈列着村民手工制作的竹篮、土布等文创产品。民宿推出的 “夜校” 课程深受欢迎:周一学唱采茶歌,周三跟着老木匠学做榫卯小凳,周五则在星空下学习辨认农作物星座。这种将住宿空间转化为文化课堂的设计,正是安徽酒店民宿展 “乡村振兴展区” 的重点案例 —— 在 10 月24-26日将要举办的2025国际文旅博览会暨酒店民宿展上,观众将看到更多类似的 “民宿 + 在地文化” 融合模式,了解如何用旅游激活乡村资源。
深夜的晒谷场偶尔会举办 “稻场电影”,放映的是村民用手机拍摄的农耕纪录片。当画面里出现白天插秧的场景时,孩子们兴奋地指着屏幕认人。程老汉坐在竹椅上摇着蒲扇说:“以前觉得年轻人离开农村是坏事,现在发现,他们带着孩子回来看看,比什么都强。” 这句话或许道出了乡村旅游的真谛 —— 不仅是城市人寻找乡愁的过程,更是乡村文化获得新生的契机。
发布于:安徽省鼎合网配资-鼎合网配资官网-配资炒股网站选择配资-炒股开户要求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